# 方音符號

# 摘要簡介

方音符號,中華民國教育部稱謂為「方音符號系統」,民間又稱為臺語注音符號,是一套用來標注臺灣閩南話和客家話的標音符號。主要以注音符號為基礎,並增加一些國語中所沒有的發音符號,且有發音唯一的特性。

【註】:參考維基百科:台灣方音符號 (opens new window)

# 符號總表

# 國台共用符號

台語注音符號,自「國語注音符號」繼承之部份如下:

【台語注音符號應用舉例】

# 台語專用符號

國語注音符號無法滿足,而新創之「台語注音符號」如下:

【台語注音符號應用舉例】

# 聲/韻/調結構

指導初學者,認識:

  • 聲母音標
  • 韻母音標
  • 聲調對照

# 聲母

【聲母符號】

【發音說明】

# 韻母

【聲母符號】

【發音說明】

# 入聲尾韻

台語有四種入聲,依韻尾的收聲分為兩類:

  1. 韻尾收於「促聲」:ㄅ、ㄉ、ㄍ
  2. 韻尾收於「喉塞」:ㄏ

上述四種入聲又依聲調,各分為陰(上)入聲和陽(下)入聲。

入聲音符符號的表示,是在本音注音音符的右下角附上小號的(ㄅ、ㄉ、ㄍ、 ㄏ)以表示各收於(ㄅ、ㄉ、ㄍ、ㄏ)音的陰入聲,在各陰入聲符號上加一 小圓點以表示陽入聲。

# 聲調

台語有七種聲調,即:陰平、陽平、上聲、陰去、陽去、陰入、陽入共七種 聲調。但是漳、泉、廈三地各有其不同的抑揚高低,如:漳、廈只有一種上 聲,不分陰、陽;泉州則去聲不分陰、陽;潮州則八種俱全,比較存古。

俗稱八種聲調是將上聲分為陰、陽兩種上聲以便朗誦記憶,但陰、陽兩種上 聲是相同,因此實際上只有七聲。

現今,廈門匯合漳、泉,聲調多折衷,台灣聚集漳、泉通往廈門,聲調更與 廈門七聲幾無二致。因此,《綜合閩南方言基本字典》於字音的聲母、韻母,盡 力搜集文獻資料詳記漳、泉、廈的異同,聲調則統一於一,依照記錄廈門音之文 獻,折合不漳不泉的母語-台灣台南音。

【聲調記號】

  • 第一聲:陰平調-高平調,與華語的第一聲(陰平)相近。

  • 第二、六聲:上聲調-高降調,大致和華語的第四聲(去聲)相同。

  • 第三聲:陰去調-低降調(),大致和華語的第三聲(上聲)的前半段相同。

  • 第五聲: 陽平調-中升調,在華語的第二聲(陽平)和第三聲(上聲)之間, 較近第二聲(陽平)(尤其是泉州音)。

  • 第七聲:陽去調-中平調,華音無此聲調(如台北市的─市)。

【韻尾收於入聲】

韻尾收於:ㄅ、ㄉ、ㄍ(促聲音)、ㄏ(喉塞音),此四音稱:「入聲」。

韻尾收於入聲的標記:在小寫的促聲、喉塞聲音尾符號頂上加一圓點以表示陽入調。

【聲調記號總結】

  1. 陰平:ㄉㆲ (東) 無號
  2. 陰上:ㄉㆲˋ (黨) ˋ
  3. 陰去:ㄉㆲ˪ (棟) ˪
  4. 陰入:ㄉㆦㄍ (督) ㄅ, ㄉ, ㄍ, ㄏ
  5. 陽平:ㄉㆲˊ (同) ˊ
  6. 陽去:ㄉㆲ˫ (洞) ˫
  7. 陽入:ㄉㆦㄍ̇ (毒) ㄅ̇, ㄉ̇, ㄍ̇, ㄏ̇

# 變調

# 示範與練習

# 華、台音注音符號發音教學 (opens new window)

由吳守禮教授主講的投影片。為了示範「台語注音符號」的發音,簡報中附有:聲音、影音 的連結。遇有看不懂,無法體會「發音」的時候,可依此連結之助,用於解惑。

# 讀音示範

認識方音符號的「讀音」及「寫法」。

# 拚音範例

# 參考文章

# 台語方音與國語注音

台語方音符號與國語注音符號兩者間,異、同比較。

【漢字範例】:

【漢字範例】:

# 方音與台羅的聲調表

以下為方音符號與台羅拚音音標,標示「聲調」所用的符號。

# 常見聲調符號表

以下台灣常見之「注音符號」、「拚音音標」做一列表清單,比較各方法在標示「聲調」時 所使用的「符號」。

# 網路文章